• 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

王秉刚:我国电动汽车的破壳之旅

作者:王秉刚 更新时间:2022-07-19 点击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公布后,我接到媒体朋友询问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2015年的50万辆与2020年5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数量目标能实现吗?我的回答是:如果大家一起努力,措施得当,完成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且,我还特别强调完成50万辆指标意义更为重要。因为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电动汽车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果用比较学术性的词语来说,它意味着电动汽车这一新兴产业走出了“导入期”;用通俗的语言,有人称完成了“破壳之旅”,还有人称“脱茧而出”。总之,意味着电动汽车大批量进入市场的所有难点获得了解决,产销转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里程碑的最低数量是多少?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数字。50万辆,还是40万辆,还是100万辆?无人说得清楚。总之,大致有这么一个数,到达这个数量,我们将迈出极具重要意义的一步。


对任何新兴产业,实现“破壳之旅”都是很难的。至2011年底25个示范城市各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总数不到1.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总量仅约3000辆。6个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有半数没有启动。这些情况难免令各方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产生担忧。比起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机等产业,新能源汽车要复杂的得多,涉及的因素也多的得多。如果没有得力措施,没有各方面的协调努力,这个导入期会走得很久,以至于让其他国家走在前面。继续“傻子看隔壁”,固然省事儿,却失去可能有的发展先机。



那么,为了争取“破壳之旅”早日实现,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归纳至少有3大要素:


1、优良的产品。什么是优良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首先应该是安全、可靠,消费者能够放心使用的产品;其次是优良的性能,例如优良的动力性,人性化的布置,开起来既爽且又得心应手;第三外观要时尚,尤其要讨年轻的女孩喜欢,因为她们可能是电动汽车的首批喜好者;第四要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性价比,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最后当然是合理的价格了,在考虑了政府的补贴后,消费者可以接受。目前,总体来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还没有充分准备好。只有少数电动乘用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投放市场,多数仍处于边试边改进的状态,与国外成熟的产品相比还有差距。加油呀!中国的汽车产业。


2、便利的充电设施。当产品准备好之后,影响私人购买的重要因素便是充电问题。产业规划中提出要“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什么样充电方式应该优先考虑?应该首先考虑消费者的方便,然后才是供应商的利益。国际上普遍用采用以夜间停车位的慢充为主,同时辅助以一定数量的快速充电站的方式。在日本有个城市销售了一批电动汽车,开始仅采用个人的停车位充电,虽然方便,但是由于缺少公共充电站,消费者由于顾虑续驶里程不足,不敢在回家前将剩余里程留的太少。后来在城里建了一个公共充电站(只一个),经过统计,这些电动汽车回家前的剩余里程明显减少。但是,实际上去充电站充电的汽车非常少。由此可见,公共充电站更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应急的需要与减少剩余里程不够的顾虑。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居住楼房为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充电桩设置,的确有很多困难。但是,在电动汽车起步阶段,购买电动汽车的人数终究有限,近期内解决有限数量消费者的充电桩安置是可以做到的。长远,就应该结合住房建设规范的合理修订,在解决居民停车位需求的同时,铺设充电网线到每个车位。同时应该考虑在公共停车场安装一定数量的计费充电桩,辅助建设一些合理分布的公共快速充电站。


3、良好的推广环境。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之后,还不一定能够迎来新能源汽车的购买热情,就像有如一些化学反应一样,需要“催化剂”。这里说的“催化剂”就是各种鼓励政策、社会舆论、服务体系等,构成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有利环境。首先,由于产品初期成本较高、价格较贵,因此给予必要的购车补贴是必要的。此外,在购车、通行、停车、电费等方面应给予新能源汽车适当的优惠,在一些对汽车购买和行驶有限制措施的城市,这些优惠政策可能比购车补贴的作用还大。我们应该通过媒体宣传新能源汽车对环保的意义,政府部门、社会名流带头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使购买新能源汽车成为一种时尚,成为爱护环境的体现。另外,要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从购车、建充电桩、售后服务等方面使消费者感受到非常方便通畅。


以上三大要素具备,电动汽车定将顺利完成它的“破壳之旅”。



作者:王秉刚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


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专家委员会主任



本文为中国汽车发动机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