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产业链发达,这个“城市之国”如何铸就这一奇迹?
这个国家的土地面积、人口大致相当于北京海淀区和丰台区之和,但这里是世界公认的高收入国家,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富有国家,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外汇中心,亚太地区最大的外汇中心……不过,几乎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经过数十年发展,这里已经是在汽车芯片领域举足轻重的芯片强国——它就是新加坡。至今,新加坡已经建成了较为发达的汽车芯片产业链。
近日,有消息透露,全球名列前茅的汽车芯片晶圆代工巨头台积电正计划在新加坡建立一家芯片代工厂,生产包括智能电动汽车所需的芯片晶圆。
全球芯片产业“重镇”
据透露,根据初步协商的结果,台积电计划在新加坡建立一家大型12英寸晶圆厂,生产7至28纳米的芯片,主要用于智能汽车等领域,目前台积电正在与新加坡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磋商,以寻求在新加坡建厂有更多支持。
此前,早在20多年前台积电就与恩智浦合资在新加坡建立了一座8英寸晶圆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基于新加坡形成的芯片产业良好发展环境和创新环境,目前已有多家芯片跨国巨头在新加坡建立了研发中心及代工厂。
早在1968年,新加坡就开始发展芯片行业,当时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在新加坡成立了一家芯片组装和测试工厂。
此后到1969年,德州仪器也在新加坡建立了芯片工厂。
1987年,新加坡成立芯片代工企业特许半导体公司,其目的是帮助新加坡成为芯片及软件全球制造中心,此后的一段时间,一度成为排名于台积电、联电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当时,特许半导体公司在新加坡拥有6座晶圆厂,包括2005年落成的300mm晶圆产线,其他都是200mm晶圆产线,主要客户包括AMD、IBM、英飞凌、三星和Agere等。2000年,特许半导体公司被淡马锡控股的全资子公司ST Engineering收购,后又被格芯收购。2000年,新加坡生产了价值840亿新元(1新元约合人民币5.37元)的芯片及相关产品,占据当年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52.7%。
1997年,新加坡成立第二家本土半导体企业联合科技,但其业务与特许半导体不同的是,主要提供的是芯片测试和组装服务。2006年底,联合科技被评为全球第五大独立芯片测试商。
集中世界行业巨头
新加坡的芯片产业能够快速发展,与其开放的市场环境不无关系。数十年间,英飞凌、美光、惠普、意法半导体等汽车芯片跨国巨头也已纷纷入驻新加坡。
跨国芯片巨头英飞凌入驻新加坡已有数十年历史;惠普公司在1980年代率先把芯片设计中心引入新加坡,这是其在亚洲的第一个芯片设计中心。1987年,惠普公司又在新加坡设立了第一个海外芯片生产制造厂;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Thomson半导体公司合并而成的意法半导体成为第一个在新加坡设立前端芯片生产基地的跨国公司。1993年,由德州仪器、惠普、佳能等联合投资的DRAM公司于新加坡建成,带动了新加坡芯片技术的升级。美光自1998年通过收购德州仪器的存储器业务进入新加坡。
此外,还有多达15家以上的国际芯片公司,包括NEC、Hitachi、AT&T、AMD、Harris等也已进入新加坡并设有封装工厂。
为了推动芯片产业国产化,1991年新加坡成立微电子研究所,通过承接政府以及国内外企业的项目,提升新加坡本国的芯片设计生产能力,并在促进产业合作,组织产业联盟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同时,新加坡政府还在1990年代末建立起拥有20亿新元的芯片产业发展基金。
数据表明,到2010年前,新加坡芯片企业总数已经超过300家,其中包括40家设计公司、22家晶圆厂、20家封测公司以及衬底材料、制造设备、光掩膜等产业链企业,全球多家芯片巨头企业亚洲总部都设在新加坡。当时,新加坡芯片产业占电子制造业份额达58%。同时,新加坡的芯片产能在全球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6.3%上升至2009年11.2%,成为仅次于中国台湾的亚洲芯片生产中心。
在此期间,从汽车MCU、ECU、传感器到存储、GPS、电源管理以及智能座舱、算力等上车的芯片,几乎都可以在新加坡找到设计及生产商。
渡尽劫波柳暗花明
今天的繁花似锦,也并非一路坦途。新加坡的芯片产业也曾经在产业变革初期走过一段弯路,但其在近十年间走上复兴之路。
2014年,新加坡包括汽车芯片在内电子行业产值再次达到840亿新元,不过当时在整体制造业中的比重仅为28.96%。
近十年来,新加坡芯片行业持续变化。联发科、锐迪科、恩智浦、美光、英飞凌等外资陆续加注,一些本土企业相继被外资收购。2018年,新加坡电子产业产值飙升至1396亿新元。2020年,包括芯片在内的电子行业产值比重提升至46.3%。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新加坡芯片行业实现了翻身。
在此期间,由于智能电动汽车的芯片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带来业务的快速发展,外资芯片巨头在新加坡的投资不断加码。
2019年,美光已在新加坡建立了三家晶圆厂。2020年11月,美光就在其新加坡制造工厂大规模量产了世界上第一个176层NAND芯片。
过去十年,英飞凌则已在新加坡新投入约7亿新元,并将新加坡作为其开发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汽车MCU芯片测试中心。2020年12月,英飞凌宣布预计注资2700万新元,到2023年启动25个芯片新技术项目。
2021年6月,格芯投资54亿新元在新加坡新建一家芯片工厂,2023年末投产后,年产能将达150万片芯片。目前,格芯在新加坡的工厂业务占据其全球营收的近三分之一,主要产品是支持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芯片。
新加坡在有限的国土上,成就了芯片强国的奇迹。对此,美国《外交学者》指出,新加坡的这一成功,凭借的是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及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并吸引了高附加值制造业投资,由此,其芯片产业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了强劲复兴。
“新加坡虽然没有汽车制造业,但已成为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这是新加坡汽车芯片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意义所在。”曾多次到新加坡考察的原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陈光祖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