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掀起一轮“出海潮”,以宁德时代、延锋、均胜电子等为代表的企业走出中国,走向海外,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既挣了里子,又挣了面子。
根据《中国汽车报》发布的2024年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名单,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一共上榜13家,其中前50名有5家。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逐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国际化之路。
今天,智能网联快速发展和电子电气架构革新重构了汽车零部件产业,中国汽车零部件迎来新机遇,积极“出海”打开成长空间,新的跨国零部件巨头正在烙上中国印记。
时代造英雄
其实从几家头部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历程来看,他们能成长为国际巨头既有自身因素,也有时代因素,从博世、麦格纳、摩比斯、电装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中,有迹可循能梳理出几条路线。
当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在德国诞生后,冥冥中就决定了德国这一工业大国在汽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汽车出现的第二年,1886年,罗伯特·博世在斯图加特创立了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这便是跨国零部件巨头博世的前身。1902年,博世推出配备火花塞的高压磁电机点火系统,为博世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供应商奠定了基础。随后博世注重研发创新,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19项专利,不断推出新技术和产品,如磁电点火装置、燃油喷射装置、ABS、ESP等,推动了汽车技术进步。同时博世注重提供多种配套产品,涵盖汽车汽/柴油发动机燃油喷射和控制系统、传动系统、底盘控制系统等,成为品类丰富的供应商。
博世很早就有市场观念,不断拓展市场,从欧洲扩展到全球,尤其重视新兴市场。博世在中国市场表现出色,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地位。
不同于博世靠创新走出了一条强企之路,世界第三大汽车零部件公司麦格纳,靠的是“买买买”,快速成长为一家跨国公司。如今的麦格纳,除了轮胎和汽车玻璃不制造,几乎能生产汽车所需的所有零部件,这源自于麦格纳旗下的子公司布局了几乎所有的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
1965年,加拿大和美国签署了《汽车协定》,取消了汽车和零部件关税,麦格纳抓住机会,成为福特汽车供应商,随后克莱斯勒成为麦格纳保险杠的第一个客户。在美系车辉煌时期,麦格纳迅速拓展了市场。
专注于车辆技术研发和生产后,麦格纳开始疯狂收购能补齐汽车版图的零部件公司,包括冲压件、机械部件,甚至是整车生产线,这种看似激进的扩张策略在早期零部件供应商中很少见,但对麦格纳而言确实行之有效。
进入21世纪,麦格纳收购内外后视镜、双离合变速器等零部件企业,快速扩充自身。到电动化浪潮袭来时,麦格纳在原来基础上创新,不仅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系统,还开发出轻量化材料和智能驾驶系统,助力全球汽车工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另一家排名前十的零部件企业摩比斯,作为现代起亚汽车集团三大主力之一,其背后有庞大的韩系车作为强有力的业务支撑,因此摩比斯也有着近乎麦格纳的业务广度,除轮胎、玻璃、白车身外,几乎没有摩比斯不涉及的零部件产品。
2009年成立的现代摩比斯,前身为现代精工,主要为现代和起亚等品牌提供变速器解决方案。而过去20年现代和起亚汽车的持续走俏,也让摩比斯吃到了红利。现代摩比斯之所以能有如今成绩,离不开现代与起亚汽车之间的密切关系。
日本电装隶属于丰田集团。成立之初,电装公司注重与德国博世等先进外国企业进行合作,学习技术并加以运用,奠定其发展基础。其次,紧跟下游丰田汽车,搭乘丰田海外扩张东风,全球设立制造与销售基地,迅速成长为全球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
不难发现,早期零部件巨头大都本着“背靠大树好乘凉”原则,脱胎于主机厂,再逐步走出自己的独立之路。而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才能成长为跨国公司,其中的特点又是什么?
中国版跨国公司隐隐若现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之路如何?在不少企业成长历程中隐隐能窥得一些跨国零部件巨头的轮廓。
如华域汽车与电装公司具有一定相似性,电装公司从丰田汽车独立出来,华域汽车从上汽集团独立出来。华域汽车采取先合资再收购重组的路径,旗下内饰与车灯业务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华域汽车依靠延锋内饰布局北美,全球化取得初步成果。此外,上汽集团加速国际化运营步伐,在泰国、印度和印尼设立工厂,华域紧跟上汽,进一步拓展海外新市场业务。同时,公司在车灯领域复制延锋道路,收购上海小糸外资股份,将其改名华域视觉,在车灯领域加快拓展。此外华域布局ADAS系统、毫米波雷达业务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国内另一家不容忽视的企业,宁德时代。借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1999年新能源(香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从手机入手,该公司在锂电池行业迅速拢获苹果、三星等企业的多个大单。看到电动汽车领域发展机会后,曾毓群及创始团队迅速将动力电池部门抽出,成立如今的宁德时代。
不得不说,在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阶段,国内企业得到了不少政策红利,2011年,政府将使用外资动力电池的产品剔除出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某种程度上为宁德时代创造了新机。接连拿下宝马、华晨宝马订单,宁德时代名气得到了迅速提升。特斯拉进入中国后,宁德时代进入了特斯拉视野,双向奔赴下,宁德时代再逢事业高潮。
除了政策原因,宁德时代的崛起和行业处于快速增长期以及其自身技术实力也分割不开。动力电池技术更新迭代快,生产壁垒在于电芯生产、电池制造等各个环节需要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因此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持续研发投入非常关键。
均胜电子的历程则和麦格纳有相似之处,成立于2004年,从一家区域性汽车零部件公司成长为年收入5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诞生于宁波的均胜电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高速成长之路。多年来,均胜电子通过多次并购,快速从汽车电子领域的低附加值零部件加工企业成长为大众A级供应商和通用全球供应商。2011年至今,均胜电子已先后成功并购德国普瑞、IMA、QUIN、TS道恩、KSS、日本高田公司,其并购经验也被总结为“均胜模式”。
通过并购整合,均胜电子快速切入汽车主/被动安全、智能网联、BMS等领域,形成四大事业部:汽车安全系统、汽车电子系统、汽车功能件、智能车联系统。如今,均胜电子不仅在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汽车电子领域实现强劲增长,成为国内汽车电子头部供应商,更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部件供应商。
大而全与小而散
传统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多依托于整车企业实现扩张,尤其在燃油车时代,德系车、美系车和日韩系车都有着诸多金字招牌,从本土走向全球,迅速完成了海外建厂,走向全球的战略部署,而这一优势仍然延续到今天。
不同于传统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起步早,大多从燃油时代开始部署,中国早期汽车工业存在不可忽视的现实困境。
起步晚,面对较高技术壁垒,即使与海外汽车企业合资办厂,中国企业也很晚才开始建立自己的技术阵地,且无法做到大而全,小而散的格局注定大部分企业只能专注于某一两个领域,如宁德时代始自成立起终扎根于电池这一垂直领域。
业内专家认为,这也不失为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特色。“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容量巨大,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与国际零部件龙头企业相比规模普遍较小,呈现小而散的市场格局。现在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保守估计在10万家以上。这些企业集中度比较低,前30家零部件集团企业产值仅占全行业的20%,未形成垄断性竞争格局。”汽车工程师邵策对记者表示,但现在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结构调整重塑,发展也逐步成熟,行业集中度在逐步提高,未来零部件供应商将呈现集团化、集中化发展趋势。
汽车市场展现出强劲活力,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撑与协同,这几家企业只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版图的小小缩影,但从中外头部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比发现,如今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格局正在被重塑。
过去几年全球经济不振,市场不断萎缩形势下,从舍弗勒到大陆集团,从博世到采埃孚,一众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不得不收紧业务口,裁员降本,加速“瘦身”的同时积极调整业务架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求度过行业寒冬。捆绑了数十年的企业正在寻求松绑,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开始解耦,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追求更大的经营独立性,同时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铺路。
相较之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虽然也不好过,但盘子小了更容易装满。与此同时,自主品牌的崛起以及海外并购承接产业转移,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更是成就了相关企业快速成长。2023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持续扩张,仅电池领域就有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快速增长,营收同比增长均超20%。
此外,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得益于新趋势发展,正逐渐走上收购、合并、拆分的道路,为独立经营、走向海外铺垫了道路。如华为鸿蒙智行,起家于华为,如今已经在整个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北京海纳川、潍柴集团、广汽部件等零部件企业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领域都有布局,且产品覆盖车身、动力系统、底盘、内饰等多个领域,有着巨大潜力,有望成长为新一轮头部企业。
清醒认识才能走更远
那么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否有望出现新的跨国巨头,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出海”成为中国车企的一个重要发力方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随之迎来窗口期,不少企业逐步在海外市场深化业务发展,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和客户需求,采取与之相匹配的业务模式,在拓展更多客户同时,增强海外市场业务管控能力。
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产业格局重塑的必然方向与核心动力,新技术造就新产品,新趋势助推新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深谙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研发创新。
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对智能化、电动化等新兴技术需求非常庞大。顺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革新与智能化趋势发展,全球汽车零部件都处于转型阶段。全球企业的主要战略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中,围绕汽车电子系统、汽车半导体芯片以及传动系统的研发投入不断扩大,对核心零部件制造厂商的投资金额在近两年不断加大。
国外企业走进来,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在国产芯片、AI智能、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新技术方面不少自主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自动驾驶领域新秀商汤绝影、芯片企业地平线、芯驰科技等企业已经积极走向海外,开始着手推进海外业务发展,与全球头部车企、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国际芯片厂商开展不同程度合作,覆盖海外汽车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此前就有观点认为,华为将成为下一个“博世”。“华为与博世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有行业引领性和号召性,研发能力强。不同点则是时代差异造成的,虽然博世的核心竞争力也包括软件方面,但在传统汽车时代,软件更强调共识功能、精度和可靠性。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车企很难自己完全掌控一个新领域,由于复杂度和多变性、迭代性要求,许多工作必须一起做,这也是产业链关系的一个新变化。华为做法符合产业进化逻辑,未来可能迎来更多合作伙伴,使其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认为。
如今,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处于发展壮大的重要关口,一方面风险与机遇并存,另一方面挑战与发展同在。不得不清醒认识到,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海”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地缘政治因素、海外政策限制、技术壁垒等。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有起步阶段,有成熟阶段,也有重新审视阶段。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链优化将会是重要趋势,外资企业要深刻了解中国市场需求,中国本土企业也要“走出去”,了解海外市场实际情况。米其林大中华区及蒙古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叶菲认为,每一位从业者要保持“乐观的警惕”。乐观的是,中国汽车行业仍在发展,拥有巨大市场潜力;警惕的是,行业中还会发生很多无法预料的事情,需要时刻有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