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深化中英合作 推动交通领域碳中和
8月26~28日,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会议期间,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John Edwards)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畅谈中英两国在电动汽车、氢能产业等多个与碳中和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发展与合作。
• 中英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422万辆,同比增长66.38%。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60万辆,占全球销量六成以上,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劲的发展势头。按照此前规划,我国将于2025年达成新能源汽车市占率20%的目标。不过,今年1-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已达22.1%,提前完成目标。
吴侨文表示,英国同中国一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据介绍,英国2021年新车销量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达九分之一,去年新登记的纯电动汽车数量已超越此前五年的总和。目前,英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已超过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动车型也在快速发展中。“零排放汽车的发展速度快速所有人预期。”吴侨文感叹道。
对于英国零排放汽车的快速发展,吴侨文称,这离不开政策、资金、技术三方面的助力。在政策上,英国于去年推出净零战略,计划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承诺。根据规划,英国将于2024年起要求车企销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车,并于2035年开始禁售燃油车。严格的政策要求为英国车企及供应链企业电动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吴侨文介绍,目前相关政策还在根据发展现状持续进行调整。
在资金支持上,英国政府计划在2050年之前投入900亿英镑发展绿色产业。具体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上,英国政府此前曾发布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战略,宣布将投资16亿英镑扩大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到2030年建立30万个充电站。除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吴侨文表示,英国还设立了一项多达5亿英镑的汽车转型基金,主要帮助企业、行业开发轻量化汽车,打造电动汽车产业链。
此外,在新能源技术上的投入也至关重要。据吴侨文介绍,想要实现交通领域碳中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必须得到重视。作为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先行者,英国于2021出台了《国家氢能战略》,明确提出低碳氢在英国净零转型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此外,英国还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的研发。今年4月,英国政府承保了一笔4亿英镑的贷款,支付给庄信万丰用于氢能研究。此外,英国政府还计划投入2亿英镑进行为期3年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竞争比较项目。“氢能由来已久,但氢能的应用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未来氢能必将迎来快速爆发式增长。”吴侨文如是说。
• 不断拓展中英合作深度、广度
中国品牌“出海”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除却上汽、吉利、比亚迪等传统车企,近两年,“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也争相宣布进驻欧洲。以蔚来为例,除却在英国设立研发中心,蔚来不久前还官宣在匈牙利投资建设的蔚来能源欧洲工厂将于9月投入运营。此外,今年下半年,蔚来的产品与全服务体系将在德国、荷兰、瑞典、丹麦正式落地。
吴侨文称,英国同样欢迎中国车企赴英建厂。“迈入电动汽车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车企在汽车产业新变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希望这些车企能够到英国建厂。”他表示,中国车企到英国建厂,不仅能够带动英国经济发展,更是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的一大助力。此外,在他看来,在欧洲制造、欧洲生产,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生产。
此外,吴侨文表示,除却整车制造环节,中英还能在全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端到端的合作布局。据介绍,目前蔚来、上汽、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已在英国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双方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沟通。此外,远景动力与日产汽车共同在英国建设“EV 36 Zero”——全球首个集电动汽车生产、动力电池制造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于一体的电动汽车零碳生态基地。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的全产业链落地,能够帮助中国车企更好、更便利、更绿色地“出海”欧洲。
为吸引更多中国车企入驻英国,吴侨文提到,英国方面正在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从培育市场做起,市场先行,才能带动生产制造。”吴侨文称,若想吸引中国车企赴英建厂,首先要确保英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发展,为这些车企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英国政府正在努力创建适合这些车企入驻的发展环境。在硬环境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的闭环都至关重要;软环境上,英国在电动汽车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上也颇具优势。此外,英国出口融资署能够为在英国建厂的企业提供十分有竞争力的融资方案,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吴侨文表示,英国作为率先制订氢能发展战略的国家,在氢能全产业链上拥有颇为先进的技术和优秀企业,中英双方现已在氢能领域实现多方位合作。首先,在基础研究层面,中英两国多个研究机构正在针对交通领域电气化展开深入合作。如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与中国科学院便联合开展有关降低燃料电池成本的研发项目。除却政府牵头的合作,两国企业在商务领域也有着十分密切的交流。庄信万丰不久前便与中国石化达成合作,共同探索在中国开展绿氢和蓝氢、燃料电池、脱碳技术和循环经济业务的共同可能性。在CCUS技术上,早在2013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英国CCS研究中心等多家机构便共同发起成立中英(广东)CCUS中心,并依托华润海丰电厂开展CCUS预留及CCUS示范项目。
“去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召开了首次中英产业合作对话,成果之一便是成立中英汽车工作小组,加强政策和法规方面的交流。”在吴侨文看来,中英双方在交通领域各层级、各领域的深化合作,将助力供应链整体环保化、低碳化发展。
责任编辑: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