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开:浅析电动化加速和放缓的分化趋势
一、汽车电动化转型的两种不同走势
近一年来,世界各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
一方面,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无论是产销规模,还是产品外观和性能、质量,都在持续提升。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达到35.7%,较上年增加8.1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2024年一季度,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继续高歌猛进,渗透率接近40%。有行业权威人士预测,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300万辆。这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广泛的市场接受度。另外根据有关统计,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比已达到62%。上述数据显示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和蓬勃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欧美各国和各大跨国汽车集团,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采取了和中国政府及中国企业截然不同的态度,纷纷宣布放缓电动化进程。2023年,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将燃油车禁令从2030年实施推迟到2035年。美国政府则在近期放宽了去年4月由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提出的尾气排放限制规定,原计划2030年电动汽车占当年汽车产量60%、2032年占当年汽车产量67%的目标也都有所调整。德国政府去年年底结束了对电动汽车的购车补贴。从欧美主要汽车企业来看,通用、福特、奔驰、大众、捷豹路虎等汽车制造商都纷纷宣布推迟原定的新能源汽车进度计划或缩减产量规模。
二、欧美为何放缓电动化步伐
为何欧美开始放缓汽车电动化转型步伐?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因素。
1.经济因素:电动汽车在欧美市场初期未达到预期销售目标,导致欧美传统燃油车企业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难以承受巨额亏损。
2.市场因素:虽然电动汽车环保优势较大,但成本也高,因而售价偏高,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车预算超出收入预期,从而购买欲望受限。
3.政策因素:此前欧美积极推进汽车电动化,制定了较为激进的计划,以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但由于前些年的新冠疫情叠加经济萎缩的影响,欧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变小,补贴快速滑坡,从而影响到各大汽车制造商对新能源整车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投资积极性及市场策略的改变。
4.效益因素: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中,欧美主要汽车制造商因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利润几乎都大幅下滑,这也迫使它们重新评估并调整电动化战略的步伐。
5.竞争因素: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包括三电系统的技术进步、整车性能的提升、外观内饰的时尚精细、充电基础设施和整体产业链的配套齐全等,给欧美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欧美企业并不愿意跟随中国企业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道路,试图在技术和创新上走自己的新路,因而调整前几年制定的激进的电动化计划。
6.技术因素:从技术层面上分析,电动汽车仍存在续驶里程焦虑、充电时间较长、成本效益较差、寒冷天气电池衰减过快等弱点,与用户期望值有不小差距,需要时间来完善改进。欧美企业目前暂时放缓电动化步伐,是为了等技术大幅提升后再加速布局。
7.能源因素:目前清洁能源在世界上占比有限,尤其中国大部分还是火电,这也是欧美企业不愿意过快发展电动化的原因之一。此外,欧美并不缺乏石油,它们的石油价格远比中国要低,而欧洲的电价要比中国高得多,这也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积极性。
8.安全因素:目前电池的安全问题仍是欧美包括中国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车辆自燃,包括事故导致碰撞燃烧甚至爆炸,仍然是许多购车者担忧的问题,这也影响了相当一部分购车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
9.环保因素:废旧电池如何处理,是欧美政府和绿色环保组织担忧的重要方面,目前还没有能够完美解决的技术方案,需要时间不断研发试验。电动化发展过快,如果随着新能源汽车大批量进入报废期,电池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10.资源因素:三电系统尤其是电池所需的大量稀有金属,欧美国家并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中国或其他国家进口。另外,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和系统,欧美企业还没有做好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准备,也没有门类齐全或成本规模产量的优势。这也是欧美放缓电动化的重要因素。
笔者不由得想起20多年前,美国的乘用车几乎百分之百都采用AT自动变速器,而欧洲汽车制造商仍然大多采用手动机械变速器。广泛的说法是欧洲人喜欢手动操控的感觉,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拥有大量手动机械变速器的生产设备和加工能力,他们不愿意淘汰或浪费巨大的产能,所以大众等公司致力于DCT自动变速器的开发应用(DCT即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所需设备几乎都可利用手动机械变速器的设备)。同样,商用车的AMT自动变速器也可以充分利用手动变速器的设备和生产能力,因此欧洲商用车AMT自动变速器的应用推广进度比美国早了约10年。回顾这些,笔者是想说明,欧美在传统燃油车的领先优势是通过上百年的积累才取得的,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更不愿快速推出新能源汽车来削弱或替代自身原有的传统燃油车优势。更何况,目前还要冒着亏损的巨大风险来推进新能源汽车。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并不表明欧美为了维护其传统燃油车的优势,停止或放缓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工作。恰恰相反,他们只是放缓了大规模生产制造电动汽车的进度,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创新还在加强加快,包括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的力度,谋求在技术、质量、性能等方面全面超越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谋求在新能源汽车上重现传统燃油车领域的辉煌。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挑战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颠覆性的崭新产品,不仅其动力系统较传统燃油车有革命性的变化,而且由于电动化引起的整车智能化、结构简单化等,都给了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超越的可能性。应该说,中国车企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遇,目前在电动化方面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但我们切不可被暂时的成就和成功冲昏了头脑,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领先的并不多,如果不算产销规模、新车市占率,在有些方面甚至还落后于欧美企业。我们必须要居安思危,看到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不足和短板,要有紧迫感、危机感,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解决问题、补足短板。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急需解决以下6方面问题。
1.电池性能的提升刻不容缓。尽管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技术进步很快,但当前在续驶里程、充电速度、电池衰减寿命等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需加快进行技术攻关。欧美企业和日韩企业正在电池上不断发力,中国企业要想保持优势,必须技术领先、产品性能卓越。
2.充电基础设施需合理布局。当前,充电设施的不足和分布不均,极大影响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尤其是节假日和一些高峰时段,公共充电站经常出现排队等候情况,会影响到用户体验。此外,要想加快新能源汽车下乡,充电设施也要提前布局。
3.车辆生产成本需进一步下降。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依然较高,尤其是电池成本,这也使得新能源汽车售价普遍高于同级别燃油车,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此外电池成本的居高不下,也会影响到维修环节。
4.电动汽车要更好地缓解消费者“里程焦虑”。尽管当前不少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已提升到500公里以上,但用户的“里程焦虑”依然存在,担心电量不足以支持长途旅行或不能随时找到充电站、充电桩,所以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保险与理赔机制要加快完善。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保险费用及理赔机制还不够成熟完善,这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6.电池的回收和处置不容忽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陆续有许多废旧电池进入更换或报废阶段,其回收处理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如果处置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最后,笔者想再次强调,中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这种优势还不大,甚至有一些方面仍落后于欧美。对此,我们一是要冷静思考,正确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短板,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快创新发展速度,不断巩固扩大领先优势。二是要客观分析欧美放缓汽车电动化的深层内涵和真实意图,这样才能有理有节地科学应对,防止欧美企业后来居上,压缩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市场空间。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需要加速高质量发展,在大方向和战略战术上一定要把握好,防止出现偏差。对于汽车来说,外观和内饰固然重要,能够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但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更加重要,不能舍本逐末。
只有扎扎实实、走稳走好走对每一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持续领先,才能真正成长为中国工业的支柱产业。
(作者系中国汽车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