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网新质生产力发展交流研讨会在青岛举办
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492.9万辆、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32%,市场占有率达到35.2%。新能源汽车迅速普及,与其息息相关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容不得丝毫懈怠。
研讨会现场
7月2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以下简称“中电联”)主办,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承办的“2024电动汽车充电网新质生产力发展交流研讨会”在青岛中国新能源生态科技馆举行。本次大会以“定义新质充电网 携手共盈新能源”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多省市区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能源企业、充电行业企业代表等1200余人,围绕车网互动、自动充电、充换电安全、公共超充等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发展之路。
充电设施发展虽快桎梏仍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充电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构建起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广、服务车型最多、充电桩数量最大的充电网络体系,有力支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电联副秘书长兼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表示,较为廉价的充电服务费用、便捷的充电服务网络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的“新三样”之一。
中电联副秘书长兼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
活动现场,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正式发布新书——《电动汽车冲电网——技术、产品、平台及运营》。该书凝聚了特来电十年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更以充电网为核心,深入解析了电动汽车充电网新基建的定义与内涵。书中指出,充电基础设施不仅是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基本保障,更是能源革命的基础支撑,还是工业互联网数字化的最佳场景。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介绍,截至今年6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已超1000万台,充电基础设施的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基本能够满足全国24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与此同时,行业内企业也在通过充电大数据的价值挖掘,开展多项增值服务。并积极与能源网、车联网、公路网进行融合,为下一步充电服务网络升级转型打下基础。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
此外,会议现场,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副秘书长周丽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部专责焦系泽分别围绕“充换电设施发展情况、标准化工作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报告。其中,周丽波指出,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慢充为主转向快慢并重,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目前正处于逐步从“能充上电”到“充好电”的转变。
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副秘书长周丽波
不过,在为产业进步喝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刘永东指出,当前充换电行业还存在充换电设施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等问题。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还处于大规模推广的初级阶段,充电设施面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网的需求,其未来可期、产业巨大、影响深远。
国网江苏电力有限公司营销部专责焦系泽
聚焦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产业研究部主任李康指出,目前充电基础设施仍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区域,部分县乡或农村区域的充电设施布局相对不完善。在他看来,公共充电设施的短板还需要居住区的相互配合,完成充电的补能。值得关注的是,老旧小区充电便利性非常不足、居住区充电设施缺乏专业运维团队等问题是居住区充电面临的关键难题。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产业研究部主任李康
用户为本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进入“充好电”的全新阶段,充电企业究竟要如何行动,构建有保障、有质量、方便快捷的高质量充电网络体系?在高端对话环节,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王文,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强,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丹薇,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就“充电行业如何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各抒己见。
行业高端对话环节
王文认为,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要从用户体验友好、行业可持续发展、电网转型三方面出发。其中,持续解决用户痛点是核心,要打造“站好找、桩好用、充得快、充得安全”的充电网络。
围绕行业发展现状,陈海强表示,高质量发展需要行业共同发力,打造互利共赢的生态。“如果一个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都在‘卷’,大家盈利状况都不是很好,这个行业又能持续多久呢?”他说。
邵丹薇也指出,从消费者角度来讲,高质量充电意味着“多快好省”一个都不能少。首先,“多”是基础,必须率先解决“能充上电”的问题;其次,要够“快”,缓解充电焦虑,提高场地翻台率;第三,要做到场站服务好;第四,要从充电的基本电费上“省”,在充电服务费上“省”是不可取、不可持续的。
在于德翔看来,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不应当一味追求“快”,而是要面向未来的充电网,能源的交易、能源的交互。另外,高质量发展也要立足当下,首先要“活下来”。于德翔强调,充电是马拉松赛跑,需要耐性,只有充电企业活下来,才能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企业要想“活下来”,自然离不开技术的有力支撑。本次活动上,特来电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朱诗严、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专家工程师潘博存、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龚成明、产品中心总监徐威、系统集成研发总监韩松、市场支持总监路文刚、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穆晓鹏、能源运营总监崔怀磊分别发布了“充电网设备智能运维大模型”、“充电与电池安全大模型”、“充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能源调控大模型”、“乘用车自动充电机器手”、“驻地直流特充放产品”、“全生命周期保障服务产品”、“基于群管群控功率共享的高质量超快充系统”、“车网互动与能源交易系统方案”,展现了特来电强大的技术实力。
辩论环节
本次活动现场还举办了激烈的辩论环节,来自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18名辩手围绕“车企与充电企业,谁来守护电动汽车充电安全”“电动汽车充放电V2G能否规模化?”“公共超充能否满足大规模乘用车充电需求?”三大热点辩题展开辩论,中国能源研究会智慧能源与绿色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贾俊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智能电网专委会主任刘建明、亿瓦研究院创始人黄山分别担任辩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