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行业人才也“荒”了?
人才争夺战的硝烟已经开始散布到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了。近年来,随着动力电池产业的迅速扩张,锂电企业的人才队伍也呈现井喷式增长的态势。
Wind数据显示,2021年末,78家动力电池概念企业相较上一年员工数量增加19.86万人,增幅达到23.19%。随之而来的是锂电人才的供不应求。有的企业四处高薪“挖人”,有些与员工签订竞业协议,有的甚至未雨绸缪,开始提前“囤”人才,哪怕暂时没有合适的岗位或者需求,也不惜花高价聘来再说。
“伴随着能源革命的急速推进,锂电企业纷纷扩产,再加上产业升级与企业竞争加剧,行业对锂电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新能源汽车还将继续保持当下的良好发展态势,因此锂电人才短缺的现状恐怕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从研发到生产 从老将到新兵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称:“生产、技术、研发类人才一直都是公司最紧缺的。”
这一次锂电人才的缺乏是广泛而全面的,从研发人员到生产线员工,从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将”到刚毕业的大学生,无一不是锂电企业招揽的对象。
据一位有3年工作经验的猎头透露,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大动力电池企业的岗位数量猛增,尤其是技术和管理岗位,几乎每年翻一番。例如天能电池在全网发布的岗位数量,从2018年的175个迅速增长到2021年的1078个,增长接近10倍。其中,有70%位于总部湖州,其余则分布在杭州、深圳、上海、苏州和成都等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想要资深的高端技术人才。”该猎头表示,比较热门的领域包括锂电池PACK工程师、BMS电子数据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电芯研发项目工程师等,年薪约为20万~30万元。还有一些急需的岗位,薪资面谈,还可能包括股权激励等更多待遇。
研发人员供不应求,锂电行业的一线生产工人同样被争抢。为了满足企业扩产需求,不少锂电企业在大规模招聘一线员工,这一类员工的入职门槛被大幅降低。例如某电池企业的工厂操作工,招聘需求为“身体健康,能读写26个英文字母,能简单计算就行”。与此同时,薪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能留住熟练的技术工人,不少工厂在基本工资之外,还提供各类补贴、绩效、加班费。据了解,在今年过年期间,有工厂为留住工人,每人额外支付了3000~4000元的奖金。
为弥补产业人才的较大缺口,校园人才也成为企业补充自身员工队伍的重要来源。据悉,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对口本科生,年薪可以达到25万元,硕士研究生的保底年薪为40万元,甚至有一些人还能拿到期权或股票。欣旺达的招聘信息显示,2021年以来公司已启动多轮校招,累计提供工作岗位超1000个。“今年校招的学生比去年多了很多。”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在这场人才大战中,除了正常招聘,企业更是各出奇招抢夺人才。内部引荐、猎头抢人……各种戏码轮番上演,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竞争的局面。欣旺达的招聘信息显示,2021年以来公司启动了多轮普工内部推荐招聘计划,在职员工若成功推荐普工入职并留存满4个月,便可获得1500~2500元不等的奖励金;为了留住人才,各企业也都加强了保密工作,如果保密工作没做好,就有可能被猎头“挖墙脚”。据了解,很多锂电池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接到了猎头的电话,“大厂”颇具竞争力的薪资吸引了很多人才,这也导致不少“小厂”人才流失严重。
需求猛增 对口较少
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12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103万人。北京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预测,随着电池企业引入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售后、维修、保养等专业维修人员人才缺口每年将达到10万人。
“造成锂电行业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3点。”朱明荣分析道,首先,能源革命的急速推进带来了锂电企业的纷纷扩产,尤其是近期“双碳”目标的明确,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业预期。这导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严重不足,国内许多动力电池制造商都宣布了扩张计划,因此2021年以来,行业用人需求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其次,产业升级与企业竞争加剧,也导致企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朱明荣指出,在工业4.0、数字化、智能化等趋势下,行业对锂电人才的需求也有了质的变化,有经验的生产、制造和研发类人员,成为全行业的稀缺人才。随着锂电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在技术迭代和新型电池研究的推动下,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但这一部分人才缺口更大。
第三,人才供给相对不足。据朱明荣了解到的情况,我国锂电人才培养滞后,对口专业较少,尽管材料学、无机化学、物理、热力学、动力学、工程机械加工、电子电路技术等当前都是锂电人才的重要来源,但最适用于锂电人才的对口专业——电化学专业,由于属于应用化学领域,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下设的三级学科,只有部分高校招少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因此人才储备相当有限,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内培外招 校企合作
在人才缺乏的大背景下,不少电池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可谓用尽了浑身解数。除了高薪之外,股权激励是最常用的,公开资料显示,2018~2021年以来,宁德时代累计向上万名员工授予超5000万股限制性股票及期权;国轩高科最近一次的股票期权激励中,首次拟人均获授期权份额约为2.73万股;孚能科技去年6月发布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人均获授股份数超7万股。据wind统计,2021年以来,在79只锂电池概念股中,有超40家公司发布了股权激励计划。
当然,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例如“囤积人才”。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对于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型人才,部分电池企业会花重金挖过来,即便在短期内无用武之地,也要高薪养着,目的就是让竞争对手无人可用。还有一些电池企业“过度”使用了竞业协议。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国内某电池企业将一些前员工告上了法庭,索赔竞业赔偿金竟然高达100万元,但其中有的人工作时间只有3个月,月薪仅8000元,这显然并不合适,当时也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反响与热切讨论。
对此,朱明荣建议,企业可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业务外包等多种方式应对人才不足,同时适当加大校招力度,储备高潜质人才。“在为人才提供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薪酬、足够大的发展平台以及良好工作环境的基础上,企业可通过打造雇主品牌、搭建内训体系、外派技术学习、发展通道建设、长期激励体系等方式做好人才的保留。”朱明荣表示,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与院校或第三方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联合培养人才,选拔、培训优质潜力人才。
站在行业层面,朱明荣注意到,虽然锂电人才已有相当规模(有报告指出,2021年广义上的锂离子电池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已达到220余万人),但人才的专业来源多元,非对口专业人才居多,人才质量良莠不齐,生产、制造、研发类人才相对不足,复合型专业人才和具有系统思维的战略型人才更是奇缺。为解决上述问题,朱明荣认为,一方面,应从行业视角规划梳理锂电行业相关岗位,分类制定锂电人才标准,建立标准化的人才培训和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集中行业优势资源,协同建立优质的锂电人才培训平台,加速锂电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行业还可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融合,扩大锂电人才池,为锂电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朱明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