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绿色转型 汽车产业全流程低碳化刻不容缓
自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绿色低碳转型已深入各行各业。对于产业链长、覆盖面广的汽车产业而言,“双碳”目标更是扛在每一位汽车人肩上的重任。如何推动全生命周期碳减排,已然成为当下汽车行业的重要议题之一。
9月1-3日,第十九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正式召开。在9月3日举行的低碳化论坛上,来自气候变化、汽车、金融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高层齐聚一堂,共商汽车产业低碳化发展大计。
汽车产业低碳化虽难尤进
“交通行业是碳减排比较困难的行业,面广、点多、工艺复杂,而且单点排放量不大,时间比较长。”原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顾问、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表示,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但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其难度极大。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约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比约9%,是减排难度最大的两大行业之一。聚焦汽车产业本身,由于产业链较长,涉及上下游能源、材料等很多相关行业,汽车产业的“碳中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功能,需要多方密切配合,难度较大。其次,汽车产业涵盖技术类别众多,减排措施众多、复杂。另外,碳减排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可接受等方面综合均衡协调推进,阻力较大。
对此,吕学都提出,汽车产业要从以下三点推进低碳化发展。第一,企业需提高站位看待碳排放、碳减排问题。需意识到“增碳”带来“负资产”,“减碳”带来“正资产”。第二,汽车行业可在全行业推行绿色供应链策略,利用ESG作为工具推进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第三,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平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表示,由于产业链条长、牵扯行业多、责任界定难,汽车产业降碳工作非常复杂。为此,他将汽车产业和相关产业链碳排放分为制造、行驶、材料、能源四大范围。其中,行驶环节主要包括私家车出行、商用车运输两大活动,碳排放量约为9亿吨/年,占四个范围的70%。为此,刘斌提出从生产端净零、行驶端净零到材料端净零再到能源端净零的“净零四步”,计划到2050年,实现汽车直接碳排放(制造与行驶)净零排放;2060年,汽车制造、行驶、车用材料、车用能源净零排放,产业实现深度脱碳。“汽车低碳之路,始于电动、陷于材料、终于能源。”他说。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工艺工程院)工艺创新总监闫石同样指出,汽车产业践行“双碳”目标任务艰巨、工作众多。在产品与技术领域,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呈现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驾乘体验化、安全健康化、节能降耗化“五化”发展趋势。此外,在产业和商业领域,绿色低碳化也成为当下汽车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之一。
此外,美国西南研究院院士工程师托马斯布里格斯从美国汽车产业现状出发,认为当前提出的碳中和时间表有可能无法完全实现。开发电动汽车供应链所需时间长于预期,其中包括采购原材料、建厂、新一代电池技术研发等。另外,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购买热情并无预期设想的那样高涨。若电池耐用性、续航里程、充电方式仍无法显著改善,对于消费者而言,使用电动汽车仍面临较大挑战。
全链条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尽管难度大,但低碳化是汽车产业转型道路上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为此,与会多位专家从供应链管理、新型能源开发、绿色金融等多方面建言献策,全链条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宋晓明从绿色供应链管理上提出,企业要以更主动的视角看待绿色供应链管理。第一是降低供应链的安全风险,第二是加强供应链协同降碳,三是加强供应链降本增效的带动作用,四是加强供应链竞争力,五是提升品牌影响力。为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要做到理念重塑、愿景重塑、部门职责重塑、管理模式重塑、合作模式重塑等方面。
“数字化对于量大、面广的行业低碳化转型尤为有用,汽车产业低碳减排离开了数字化,几无可能。”吕学都认为,数字化在汽车产业低碳化道路上有着难以取代的作用。对此,中汽信科战略科技委员会委员田程专门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汽车产业链协同降碳。他表示,目前行业核算痛点主要有数据较宽泛、碳排放核算边界存在偏差、供应商配合、数据收集难度大、数据可信度、数据管理等。为此,他提出,要以整车企业为基础开展数字化转型,实现相应供应模块碳管理。
明天氢能公司品牌总监、上海公司总经理张健从氢能发展的角度出发,为汽车产业低碳转型提出新的方向。在他看来,氢能产业发展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20年为路线战役阶段,即研究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适配性;第二阶段,即根据地战役阶段,进行产业的拓荒和探索;第三阶段,即2030年以后,进入安全的市场化阶段。
此外,汽车产业低碳之路也离不开绿色金融的赋能和支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表示,绿色金融可通过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发挥作用。第一,资源配置引导金融资源,通过政策制定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倾斜。第二,风险管理,即金融机构未来将对于高碳项目进行更多风险考量。第三,市场定价,通过类似碳市场的市场交易来去达到给减排的成本定价的作用。崔莹建议,车企可完善内部的组织架构,去组织专职人员跟踪相应的低碳政策和低碳技术的发展。此外强化企业碳数据的管理、推动绿色技术革新、与国际接轨应对碳相关的积累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