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论坛: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将破400万辆,但需警惕多重风险
“2012年,整个中国(汽车)出口海外突破100万辆,2021年突破200万辆,去年突破300万辆。今年会突破400万辆。2021年到2023年期间整个中国的海外市场是突破性的增长,而且这个增长更多是来自于新能源汽车。”在9月3日的2023泰达论坛——市场分论坛上,五菱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袁智军如是说。
五菱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袁智军
不过,取得这一耀眼成绩的同时,多位嘉宾也提醒车企警惕出海风险,例如扎堆出海引发的价格战风险、知识产权风险,以及政治因素风险等。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事实上,自2021年出口超200万辆后,我国汽车出口就按下了“快进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达到311.1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今年1~6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214万辆,1-7月则达到253.3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统计口径得到的出口数据并不相同。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278万辆。
对于两者的差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论坛上给出的解释是,海关总署统计的数据中包含了低速电动车,但低速电动车不在协会统计范围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
“整个上半年的出口已经是214万辆,一般下半年还会多一点。所以我们现在判断,全年超过400万辆,这个也是出乎我们年初的预料,我们原本估计不会超过400万辆,但上半年我们就达到53%。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肯定超过100万辆。”许海东指出。
事实上,对于我国汽车出口现状,在9月2日的泰达论坛开幕大会上,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二级巡视员刘晓光也指出,我国汽车出口进入快速发展期,2022年出口金额超过600亿美元,今年汽车出口延续快速发展势头;新能源汽车贡献重要出口增量,目前已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和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均实现增长;自主品牌车企加快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营销体系建设、投资建厂、品牌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汽车市场竞争。
关于具体出口车型,袁智军指出:“在出口车型中,乘用车以SUV为主,占比达到70%以上,且以欧洲市场为主方向;轿车达到27%;MPV稍微少一点。商用车出口以轻卡、重卡为主,在“一带一路”市场表现突出。”
车企加速出海
“在经济稳定发展、政策大力支持、产业竞争力提升、供应链体系完善等因素的驱动下,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迎来新一轮窗口期。”刘晓光表示,骨干车企更加重视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和国际化发展战略。
关于中国汽车出海的模式,袁智军指出,主要有四个:产品出口、资本布局、研发落地、产业链输出。对于五菱出海的实践,袁智军主要介绍了在日本市场和欧洲市场的探索。
具体来看,日本每年销售新车450万-500万辆,其中微型车(K-car)占到四成,包括微型乘用车和微型货车,几乎都是燃油车型。瞄准这一细分市场,五菱专门开发了一款纯电动物流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欧洲和北美,我们也是通过稍微大一点的物流车、商用车来进行切入。这些国家目前是没有这类车的,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机遇。”袁智军介绍道。
对于新能源汽车出海,袁智军给出四点建议。一是了解当地用户使用特性,满足定制化需求,且可优先切入发达国家市场。“因为你在发达国家站住脚跟之后,一系列认证做完之后,通过欧盟认证,通过美规、日规,你就可以随时把车拿到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他说。
二是车桩联动出海,考虑当地充电桩配套条件以及技术标准。三是借助当地销售资源,快速实现上市。四是研发本地化,满足当地法规,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岚图汽车也在积极推进出海。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卢放介绍道,2023年下半年,岚图计划进入瑞典、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之后进入西班牙、葡萄牙,2024年再向西走,最终希望进入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主流市场。“我们的计划是在明年或者2025年,能够在欧洲的主流市场站稳脚跟,我们也希望到2025年,海外销量能够占到岚图销量的30%以上。”卢放表示。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CEO卢放
多重风险并存
在中国汽车加速出海的同时,多位与会嘉宾指出,不能忽视出海背后的风险。其中之一是中国车企扎堆出海,尤其聚焦欧洲的挪威,东南亚的泰国,而这易引发价格战风险。
政策方面,许海东介绍了影响中国汽车出海的国际因素及法规政策。其中,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意在促进美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改造和制造业回流;德国《供应链尽职调查法》于今年年初生效,要求企业履行对直接供应商和间接供应商在人权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尽职调查义务,而欧盟层面的这一法规也正在制定,且比德国更严厉;欧盟《新电池法》今年8月生效,对于碳足迹、电池材料回收、矿山开采等都有规定;法国政府酝酿调整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将碳足迹纳入考量,给电动汽车打“环境分数”。
“总体来看,从2011年到2023年这十多年间,是以贸易为主,2030年以后是以直接投资的海外生产为主。但是,海外生产可以说对于中国企业挑战非常之大,我们要把价值观和管理模式输出出去,要在国外雇管理人员、雇工人,要按照人家那套东西来管理,还要让工人服气,这是对中国最大的挑战。这是我们的判断,也是给大家一个参考。”许海东指出。
此外,中国汽车出海还需关注知识产权风险。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军雷指出:“目前车企出口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标准必要专利风险,车企应该加强建立对该风险的研究和应急机制,重点防范在海外遭遇权利人专利诉讼及销售禁令的风险。”
“标准必要专利最近比较火,现在通信企业基本上都在跟国内的车企进行许可谈判,如果谈判过程中双方出现分歧,就可能会引发知识产权的冲突和纠纷。如果汽车出口到了欧洲,特别是德国,有戴姆勒(现梅赛德斯-奔驰)和诺基亚的判令,估计国外权利人很可能短时间就可以拿到禁令,从而给车企的出口带来潜在的禁售风险,这是标准必要专利对车企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王军雷表示,“Avanci及诺基亚一直在找中国的车企收取许可费,车企出口到海外的风险也是随之剧增。”
王军雷还指出,上半年我国汽车在欧洲出口量比较多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德国、挪威等,但从车企在这些目标市场国的专利布局来看,还存在明显不足,有些车企甚至基本上在海外没有专利保护。
“为了更好适应‘走出去’知识产权合规要求,也为了规避竞争对手的专利侵权诉讼,汽车出口到哪里,专利就应该提前在哪个国家进行布局和知识产权的风险排查。”王军雷建议,“车企也应当加强相关的应对,诉讼和许可的团队必须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