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短板藏不住,电池售后成“心病”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售后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对三电系统的维修保养需求成为重中之重。人们不难发现,有关新能源汽车维保的消费者维权及与厂商纠纷案例亦在增加。尤其是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心脏”,其售后问题成为了部分汽车用户的一块“心病”。
用户买车容易修车太难
“新车刚提回来没几天就亏电,后面每隔一段时间,但凡雨天就会出现电瓶异常放电,无法打开车门,无法启动车辆。”电动汽车车主刘先生非常气愤地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5个月以来,这种情况发生多达8次,我们要求经销商更换电瓶,售后说不是电瓶的问题,不予更换。对方给出说法,原因在于系统模块导致异常放电,但更新了几次系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电动汽车车主李女士也有烦恼:“我2017年在灵璧县(安徽省宿州市)买的这款车,后来经销商倒闭,本地就没有(该品牌)4S店了,而且150公里的续驶里程无法支撑我驾车到附近城市4S店。我致电安徽省宿州市(该品牌)经销商客服,他们说我没有保养记录,电池无法保修。但我购车时销售人员明确告知,电池享受8年或12万公里免费质保,没有说要前置保养才能保修。”
据悉,在新能源汽车售后环节,动力电池涉及的问题格外多。在车质网上,关于动力电池的消费者投诉每天都在更新,今年截至3月13日,消费者就上报了近300条;2023年对于动力电池问题的投诉约1200条,相较于2022年的800条,同比增加50%。根据消费者的反馈,除了动力电池本身外,4S店维修过慢、返厂时间长、无配件更换等也是投诉焦点。
电动汽车车主章小姐表示,由于动力电池质量问题,她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失去动力、差点被追尾,但在维修时被告知当地县城无法维修,要去市里的维修点,并且维修时间过长,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出行。
电动汽车车主付先生介绍说,去年由于车辆提示电池包一级故障,他自费拖车进店,维修两个多月;店里告知更换了电池包,但使用没几天,车辆显示了同样的压差、绝缘故障。随后,付先生4次拖车进店维修,每次都出现相似的情况。他认为,厂家存在欺诈行为,更换的电池包均为旧品,并且没有质检检测就交付用户;同时对于售后维修人员的技术也产生质疑。“我怀疑他们根本不懂维修,假装换块电池就万事大吉,实则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付先生说。
电池售后有三大“硬伤”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无论消费者投诉维修时间长还是故障多,追溯根源主要在于目前动力电池售后出现了三个短板。第一,电池问题数量增加,维修难度变大;第二,维修点少,分布不均,无法满足日常售后维护;第三,售后人员技术不过关,专业维修人员少,导致许多4S店只能返厂修,甚至只能换不能修。
动力电池主要由电池包、模组、电芯、电池管理系统等部分组成,集成度高、结构复杂、难于拆解、检测困难。同时,出于被动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动力电池设计时一般要有足够的冗余。电池系统是电化学与电子控制的结合,电池管理及热管理系统要深入耦合到几千个电芯中,并不像燃油车那样出现问题易于观察,所以维修难度较大。
一位从业20年的动力电池行业专家向记者介绍称,目前电池出现最多的问题有两类,一是续驶性能,二是掉电;前者可能是电池压差故障,均衡调整一下就能恢复,后者可能是电池包内部结构或电池管理系统的问题,需要拆箱更换。他分析道:“维修电池包存在一定难度,要求技术人员既懂结构,又懂电子,还懂化学,4S店一般很难自行维修。而且,电池企业往往不允许车企盲目拆开电池包,所以有时返厂维修也是不得已之举。”
某造车新势力企业电池业务相关负责人刘小利(化名)对记者表示,对于动力电池的维修,他们的首要原则是在不同区域市场设立维修中心就近提供售后服务,无需全部返厂维修,如果涉及电池更换,再将新电池发往维修中心进行更换,旧电池根据故障情况处置。不过,维修中心的建立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车企在这方面有各自的考虑,如果不设维修中心就只能返厂。
近一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价格战”此起彼伏,技术与产品的比拼不断。而相比之下,车企对售后市场的关注和投入还不够,由此导致许多配件供应无法跟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售后难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应用与消费者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卫蓝e站新能源汽车智慧服务平台总经理常亮认为,这也是售后问题频出的重要原因。
此外,受访的几位业内专家不约而同向记者提出售后市场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电池维修属于高危技术工种,需要考核认证,所以人才培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陈飞看来,新能源汽车维修技能人才短缺可能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新能源汽车涉及三电等多个领域,维修的技术复杂度更高且在不停发展,这就对人员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新能源汽车存在一些特殊设计,比如电池车身一体化(CTB),会给维修带来很大不便,进一步提升了“门槛”;三是维修标准规范等还不健全,导致维修人员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信心不足;四是后市场维修职业收入不高,难以吸引高质量人才;五是培养相关人才的院校、机构太少,导致人才供不应求,这些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发展的阻碍。
把握售后痛点的市场机遇
“不少人认为,新能源汽车不需要保养,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只是保养项目不一样而已。”常亮直言,大部分车主恐怕不太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比如电池要时常进行状态监测,随时掌握车辆运行情况。这方面需要车企与售后方携手,加强对用户的服务力度和强度,全程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把关人员招聘,需要对方有动力电池维修经验或高压证。所有维修人员都要经过工厂培训,下发上岗证,主要通过自主人才培养和外聘两种方式。”刘小利表示,该车企目前在全国布局18家维修中心,基本华北,华南,华东,华中的主要城市都有覆盖,每家维修中心配置4~5个人,今年计划布局城市规模要超过20座。他还向记者透露,对于一些没有自建维修网点的企业,可能会考虑与一些连锁维修保养的企业合作,比如途虎养车这样的第三方,或将自建的维修中心开放给第三方,以满足市场的更多售后维修需求。
至于人才培养这一关键问题,陈飞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由行业组织牵头组建一个产业融合的共同体,涵盖高校、企业、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统筹行业资源,吸引更多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大人才培养的规模,各家院校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强化对维修人才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的质量;其次,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维修人才的培训投入,鼓励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引导维修企业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发展通道,吸引更多有技术实力和经验的人才加入;第三,完善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技能认定和资格考核等相关的工作,在现有汽车维修工工程师认证考核中,增加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考核内容,鼓励引导原有传统汽车维修工程师转型升级。
新能源售后市场无疑将是下一个“蓝海”,巨大的人才缺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售后缺口的存在,让企业闻“风”而动。比如,宁德时代与博世汽车售后展开合作,以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首家双品牌授权的新能源汽车维修站宣告成立;再比如,国轩高科授权马立新(新能源汽车专修品牌)进行售后服务。可以预见的是,无论先行一步,还是被迫应战,车企、经销商甚至零部件供应商必将围绕售后服务能力的提升展开竞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