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汽车创新功能大盘点!
编前:日前,某车型因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发生碰撞后,隐藏式门把手未能弹出而造成救援困难登上热搜,这一事件不仅将隐藏式门把手这一设计元素置于风口浪尖,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汽车设计中的创新与安全的平衡问题。
事实上,在如今软硬件难有实质性差距且汽车行业进入深度“内卷”的大环境下,车企试图在各个细节方面创新,从而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并体现差异化。然而,有些创新功能或配置刻意改变驾驶者几十年来的操作习惯,噱头属性远高于其功能性和实用性,甚至还可能影响车辆安全。为此,记者梳理了部分装车的“创新性”配置或功能,分析其利弊,以共读者参考。
轭式方向盘
轭式方向盘即半幅式方向盘,其设计初衷是通过线控可变的转向比方案,减少方向盘转动角度,使驾驶员在需要快速掉头或转向时更灵活,并降低视野被遮挡面积。轭式方向盘多用在专业的赛车领域,如F1方程式和跑车等赛道用车上。
如今一些车企将其应用到民用产品上,制造新鲜感以吸引消费者。但赛道驾驶和日常驾驶存在显著差异:赛道上,轭式方向盘通过减少转动角度和提供线控可变的转向比方案,为驾驶员提供了更直接的操控感受;而日常驾驶中,驾驶员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交通环境和路况,圆形方向盘的设计更利于驾驶者精准操控。此外,部分驾驶员在转向后回正的过程中习惯用单手操作方向盘,而轭式方向盘会让类似操作变得困难,甚至存在“脱把”风险。对大多数驾驶者来说,轭式方向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有待商榷。
电子外后视镜
7月1日起我国将实施的《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中提到,允许车主自行安装电子后视镜来取代传统后视镜。电子外后视镜通过摄像头+监视器的组合实现对外部环境的观察,设计初衷是减少盲区面积,并避免特殊天气对驾驶者观察后方情况的影响。
然而,电子外后视镜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最直观的不适应就是在观察路面和显示屏时,眼睛需要频繁切换对焦点,极易造成眼部肌肉疲劳。其次,电子设备增加了故障率和维修成本,并且由于是替代关系,电子外后视镜一旦失灵驾驶者将无所适从。最后,在需要时刻警惕路况的驾驶环境下,电子外后视镜一旦出现卡顿或延迟,会影响驾驶者对距离的判断和反应时间,进而影响行车安全。
隐藏式外门把手
隐藏式外门把手最近“背了个锅”,但实际上,无论是隐藏式外门把手还是传统外把手,在车辆发生极端碰撞情况下都可能出现外部无法打开的情况,这不仅关乎外门把手的设计,也有关低压系统冗余和车身结构变形等。
回归到隐藏式外门把手本身,其已经被曝出过冬天因结冰难以开启等问题。事实上,由于其需要额外的机械或电动机构来实现隐藏和弹出功能,因而会增加故障风险。而在紧急情况下,如碰撞后起火时,外部人员可能因不了解其弹出方式,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如今汽车开门方式可谓千奇百怪,除隐藏式外门把手之外,更有汽车产品取消物理外门把手,直接采用电子按钮开门的方式。这种一眼看过去都找不到开门按键的设计,更不用说紧急情况下的救援便利性了。
内门电控开关
为了仪式感和精致感,如今越来越多新能源车型使用了内门电控开关。这类设计大都取代了原先机械开关的位置,但由于各车企的理念不同,因而在大小、形状、位置等细节上都不一样,有些车企甚至为了内饰美观性,故意将其设计在不易察觉的位置。这会给用户在紧急情况下带来操作上的困扰。
而为防止电控开关失效,绝大多数车型又保留了机械开关,只不过将其移动到更为隐蔽的位置,如门板储物格内。这种多此一举的做法不仅增加了成本,更增加了紧急情况下的开门难度——碰撞发生后,由于驾乘者身体受伤导致的行动受限,很难弯腰拉动机械开关,一旦电子按键失效,这短短的几厘米便成了生与死的距离。
大量取消实体按键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普及,车上实体按键正在成为过去式,空调按键、后视镜按键等基础功能全集中在中控屏上,甚至部分车型直接取消了挡杆和驻车键等核心机构。这背后的逻辑也非常简单——语音控制+屏幕操控。
但这也带来了很多重大隐患,比如,部分涉及车辆设置的功能必须通过屏幕完成,而这些设置基本在二级甚至更深层级的页面中,驾驶者视线必然要长时间脱离路面;此外,一些车型甚至将挂挡操作集成在屏幕中,一旦屏幕出现故障或失灵,驾驶员就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大幅增加事故的风险性。
物理按键是驾驶者与车辆最直观的沟通动作,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表态,将对那些没有实体按键、操纵杆或旋钮的新车给予较低的安全评级,规范按键使用。
单踏板模式
作为曾经被部分企业强制推行的一种驾驶模式,单踏板模式允许驾驶员通过单一的加速踏板来控制车辆的加速和减速。它大幅降低右脚左右来回移动的频率,使驾驶更加简单和直观,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还减少了刹车盘的磨损。
然而这项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似乎遇到了不少麻烦。由于其改变了人们对驾驶数十年来养成的习惯,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反而更容易将油门踏板误认为刹车踏板,造成严重事故。从这项技术本身而言,法规对于电动车能量回收产生的减速怎么去点亮制动灯的规定还不完善,这也可能导致其他驾驶员无法准确判断使用单踏板模式的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而增加事故风险。
◆记者观察
车企创新与试错不应消费者埋单
诚然,功能性创新能够赋予汽车更出色的体验感及便利性,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极有可能暴露出稳定性与安全性方面的问题。于汽车个性化、电子化迅猛发展的当下,愈发增多的触目惊心事例不断给人们敲响警钟,消费者在畅享汽车功能性创新所带来的非凡体验时,务必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明晰这些创新功能在极端情形下未必能够契合车辆对于安全性、简单性以及可靠性的基本诉求。
从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造车新势力在创新领域始终占据着引领之位,他们怀揣着莫大的探索精神和勇敢尝试的态度去开发新技术、使用新设计,从而为汽车市场注入了诸多令人倍感振奋的崭新变化,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整体进步。但笔者察觉到,这些创新设计往往在验证中缺乏长时间的、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检验,在实际事故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也无法保证。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由于这些功能性创新属于新生事物,当下尚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束与规范。这便致使一些企业在宣传之际过度夸大这些创新的功能与优势,甚至将其描述成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以及颠覆传统的里程碑式成就。然而,一旦这些创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暴露出问题,消费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甚至是生命。
与此同时,行业内兴起的这股创新热潮,也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传统车企对于产品安全性、测试严谨性的底线思维。恰如早年间日本、德国等车企认为触控屏会使驾驶员分心,故而拒绝在车上配备触控屏。然而自特斯拉的触控屏受到热捧后,如今其已经成了新车的必备配置,仅有极个别企业还坚持触控屏在驾驶中被限制使用的设计。这个转变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随着新兴汽车制造商通过创新技术取得市场认可,以及消费者对新技术、个性化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车企不得不降低底线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也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故而,笔者在此急切呼吁汽车制造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积极追求功能性创新之时,务必对创新功能或技术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一定要进行全面且充分的测试与验证,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如实告知消费者新技术、新配置的利弊。同时,相关机构也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对功能性创新予以规范与约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切身利益。
唯有如此,方可让汽车行业真正实现优质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可靠的汽车产品、更出色的使用体验,进而有力推动汽车行业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笔者也期盼汽车行业能够在创新与安全的平衡中稳步前行,为消费者的出行带来更可靠的保障,以及更丰富的体验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