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SA8620P的“弹性大脑”为何让地平线慌了?
步入2025年的智能驾驶赛道,当车企们为争夺市场疯狂内卷时,一颗名为SA8620P的芯片悄然搅动战局——高通携手Momenta,以“技术+成本”双杀策略,剑指百万级出货量,将老对手地平线J6M和英伟达Orin N甩在身后。这场对决不仅是芯片参数的比拼,更是一场关于智驾平民化浪潮的生存竞速。
一、制程革命:4nm工艺如何改写游戏规则?
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制程工艺的迭代往往意味着代际碾压。高通SA8620P采用的4nm制程,看似只是数字上的升级,实则暗藏三重杀机。
1.能效比“剪刀差”
当大多数中端芯片仍在7nm工艺挣扎时,SA8620P的4nm架构已将晶体管密度提升至1.5倍。实测数据显示,该芯片在典型城区场景下的功耗仅为28W,较地平线J6M(38W)降低26%,这意味着车企可省去昂贵的液冷系统,仅靠被动散热就能稳定运行。
2.算力动态调度
不同于地平线J6M的固定算力分配,SA8620P的异构计算架构(CPU+NPU+DSP协同)支持动态资源分配。例如,高速公路场景下70%算力聚焦视觉感知,复杂路口场景下40%算力强化预测模型,这一灵活性直接提升智驾系统的响应速度。相比之下,地平线J6M采用固定算力分配模式,难以应对多场景切换需求。
二、量产暗战:为什么车企甘愿“押宝”高通?
百万订单落地背后,是一场关于供应链话语权的隐秘博弈。当SA8620P量产时间表公布的当天,据说有多家车企连夜修改了年度智驾规划。
1. “油电通吃”的降维打击
不同于地平线J6M对新能源平台的依赖,车企、供应商依托于高通打造的芯片平台以及SA8620P的被动散热特性,解决了油车在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时面临散热难题,可将智驾方案直接应用于燃油车,真正实现“油电同智”。
2. 成本优势实证
据比亚迪财报显示,搭载SA8620P的海鸥智驾版车型,硬件成本较原方案(地平线J3+第三方算法)降低35%。此外,高通“软硬一体”方案复用车企现有ECU架构,可节省30%线束成本,而预装Momenta端到端算法还能再减少80%本地化适配投入。SA8620P的综合成本优势,也使吉利首次将高速NOA功能下放到8万元级车型。
3. 数据飞轮加速
与Momenta的深度绑定,让SA8620P在量产前就构建起生态护城河。目前已有超过11.4万辆搭载Momenta算法的车辆在路上跑,这些实时回传的数据,正在反向优化芯片的决策模型。相比之下,地平线自研算法的数据闭环仍局限在几个定点示范区。
三、地平线J6M的反击困局
面对高通的凌厉攻势,地平线并非没有底牌,但其战略误判导致步步被动。
误判一:错估制程迭代窗口
J6M坚持7nm工艺本是为控制成本,却未料到4nm带来的能效优势完全抵消了价格差。更致命的是,高通凭借移动芯片产线可快速转产车规芯片,而地平线的6nm产线量产计划推迟至2026年,技术代差进一步扩大。
误判二:生态闭环反成枷锁
地平线引以为傲的“算法+芯片”闭环模式,在SA8620P开放生态前显得笨重。某车企智能驾驶负责人抱怨:“我们要花三个月修改地平线的底层代码,而高通方案拿来就能用。”
误判三:全球化布局迟滞
当高通凭借全球50个数据中心,通过欧盟R155法规和NHTSA认证时,地平线J6M却因未满足GDPR合规要求,被欧洲某车企移出供应商名单。
四、智驾2.0时代:谁在重新定义战场规则?
SA8620P的爆发绝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智驾产业的三重转向:
转向一:从“堆料竞赛”到“成本控制”
当英伟达、地平线还在用算力讲故事时,市场已悄然转向。SA8620P证明:在80%的日常场景中,128TOPS优化得当的算力表现,比冗余算力方案更具商业价值。
转向二:从“功能炫技”到“规模渗透”
高通的油电平台战略,正在激活沉默的燃油车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将有60%的智驾新增用户来自10-15万元燃油车型,这个市场恰恰是地平线难以触及的空白带。
转向三:从“单点突破”到“生态作战”
Momenta的算法、高通的芯片、车企的制造能力,正在形成新的铁三角。这种开放协同模式,或将终结“全栈自研”的神话。
随着SA8620P冲击百万级出货量,智能驾驶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芯片之战,而是关于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大众的命题。高通给出的答案是:用4nm工艺劈开技术鸿沟,用开放生态打破行业壁垒,用极致成本改写市场规则。而“地平线们”要思考的是,在智驾普及化的洪流中,是继续筑墙,还是学会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