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发布“天枢智能”,以“安全”重定义智能汽车竞争逻辑
9月5日,重庆。在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完成重组、以“新央企”身份首次亮相的科技生态大会上,长安汽车正式发布智能化品牌“天枢智能”,明确提出将“安全”作为智能化核心战略,试图在行业同质化竞争中构建差异化壁垒。
从功能安全到“泛安全”,长安重构智能技术价值观
“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中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发布会上的发言,不仅宣告了长安的智能化主张,更折射出“国家队”在产业变革中的责任定位。随着智能汽车从功能竞争迈向系统竞争,安全风险已从硬件层面向软件、数据、心理等多维度扩展。长安率先提出“泛安全”体系,将行车安全、健康安全、隐私安全与心理安全共同纳入技术框架,体现出其对智能汽车风险结构的超前理解。
“眼脑腿”协同架构,重新定义安全技术基座
长安将其智能安全系统归纳为“眼明-脑灵-腿快”的三位一体架构:
“眼明”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视觉感知,结合自研VLA模型实现无盲区感知;“脑灵”依托百万公里实驾数据与持续学习机制,应对长尾场景;“腿快”则通过分布式电驱和10毫秒级响应控制,实现爆胎稳行、湿滑路面控车等关键能力。
该架构背后,长安布局了SDA中央架构、CA-ITVS验证体系及“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从技术研发到验证落地的闭环体系。
96个场景落地,安全从口号走向用户体验
“天枢智能”目前已覆盖驾驶辅助、智能座舱、底盘控制三大领域,实现96个功能场景,其中8项为行业首发。例如:驾驶辅助层面,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可应对窄道通行、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座舱系统融入健康监测、防晕车认证及多模态智能交互;底盘系统实现225km/h爆胎稳控、主动横风抵消等高性能安全功能。
这些技术并非停留在演示阶段,而是已实装于深蓝、阿维塔、启源等品牌新车型中,体现出长安从技术研发到量产应用的高效转化能力。
新央企的“富裕仗”:研发生态与开放合作并行
发布会上,朱华荣董事长所称“从未打过这么富裕的仗”,背后是长安已构建的研发体系:2.4万人技术团队、44个技术中心、200余个实验室,以及“六国十地”的全球研发网络。同时,长安坚持开放合作,与华为、腾讯、海尔分别建立从智能驾驶到生态互联的多元合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正将智能安全技术能力向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延伸,计划2026年发布飞行汽车,2028年实现量产,展现出“智能安全技术”的跨界延展潜力。
安全能否成为智能汽车真正的差异化赛道?
在智能汽车逐渐陷入“算力内卷”“功能堆料”的当下,长安率先将“安全”推至战略C位,具有显著的行业意义。首先,它契合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趋势:随着智能汽车普及,数据安全、功能安全已成为用户购车关键考量,长安的“泛安全”体系回应了现实痛点;其次,凸显央企技术责任观:长安将安全从产品属性提升为企业价值观,通过实验室体系、验证标准等基础设施布局,强化行业引领角色;再次,重新定义智能技术竞争维度:行业需要从“功能数量”竞争转向“安全可靠”竞争,长安此举可能推动行业重心转移。
然而,长安仍需面对用户感知、市场教育、技术验证等多重挑战。能否将“安全”这一隐性属性,转化为显性品牌优势,将是其下一步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