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车 · 论势 || 新能源车市加速向“纺锤型”转变
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的“不均衡”现象正在改变。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下文简称“乘联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市场A00级纯电动车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占比下降到25%,A级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占比提升至26%。此外,10月乘用车上险量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同比跌幅最为明显的就是A00级纯电动车,同比下跌7.4%,而A级纯电动车的上险量呈现上升趋势。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低端车型的市场份额在降低,中端车型的市场份额在上升。这一降一升,说明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正从“哑铃型”向“纺锤型”转变。
一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快速增长、渗透率逐月提升的背后,业内人士都很关注市场结构“失衡”问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36.7万辆,渗透率为5.4%。当时,特斯拉、蔚来等高端车型和五菱宏光MINIEV等入门级车型成为爆款,高低端车型的同时热销让“哑铃型”市场成为一个突出特征。2021年初,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更是点评当时的市场结构为“高端放量、低端爆发、中端不尽如人意的不均衡”。
反观传统燃油车市场,则是典型的“纺锤型”结构,中间价位的车最多,低端和高端车相对较少。从燃油车的消费经验来看,中端车型才是消费市场最大的需求所在。因此,此前“哑铃型”的新能源车市结构,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消费还未真正普及。如今,从“哑铃型”逐步向“纺锤型”转变,可以看作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从“量变”到“质变”的本质体现。这种转变,在未来,将会以一种更正向、更积极、更均衡的面貌呈现出来。
首先,这种转变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具备的稳固基础。比如,我国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在逐渐完善:截至2022年11月,充电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173.1万台。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11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3万台;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让这两年推出的新车型拥有了更长的续驶里程和更高的安全性,纯电动汽车从之前备受诟病的“电动爹”逐渐成为了“电动大哥”;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的过程中,消费者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其次,按照市场发展规律,这种转变在未来会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完成。据乘联会的数据,2020年,15万~20万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为5.1%,20万~25万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为8.3%。针对未来发展,行业内已有人作出“到2030年,15万~25万元价格区间的电动车型将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渗透率将增长至40%”的预判。因此,由高端车型和入门级车型“撕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口子,未来势必被占据国内主流大众市场的中端新能源车所巩固。
再者,政策环境和消费环境正在助力市场结构转变。从明年开始,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就要正式退出,这将加速优胜劣汰,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市场化发展。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多次提及汽车领域,涵盖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动力电池回收以及消费升级等方面。伴随着经济恢复,从长远来看,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将会得到释放,部分购买者的消费降级也将拉动中端市场的增量。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协会还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在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下,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将从“哑铃型”向“纺锤型”加速优化。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政策端和市场端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最重要的是,车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有竞争力、吸引力的新能源汽车中端产品。不过,面对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芯片短缺等情况,中端市场的爆发还将面临更多挑战。
责任编辑:李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