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探讨多元化动力技术路线的动力系统能效新标准——“中国心”节能动力系统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2024年12月19日上午,由“中国心”主办方汽车与运动杂志社牵头,联合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工程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先进驱动系统分会、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石化石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一汽研发总院、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北汽、奇瑞汽车、上汽、Aurobay极光湾、赛力斯、丰田汽车、江淮汽车、长城汽车、广汽、极氪汽车、理想汽车、江铃汽车十余家汽车企业的动力研发部门,共同举办了“中国心”节能动力系统研讨会”,探讨建立多元化动力技术路线时代的动力系统能效新标准,更好地推动汽车动力领域的技术进步。
这是一场干货满满的技术讨论会,汽车与运动杂志社总编辑杨建军主持了会议。在3个小时的会议中,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动力专家、企业嘉宾,首先听取了中汽中心工程院高级研究员崔国旭对中汽中心工程院动力系统能效评价方法研究的介绍。
与会各方认为,发动机热效率是标志发动机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几年,中国品牌在热效率方面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但热效率的测试方法和边界条件要统一,要制定与世界行业标准同步的测试标准。
专家评委非常关注热效率的测试方法和边界条件的设定。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汽车工程学会会士,“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李理光认为,热效率测试是否要使用工信部已公布产品条件作为边界条件;比如是否带附件、是否综合考虑油耗、润滑油、排放等要求。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心”年度十佳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殷承良,也强调规范热效率测试的边界条件,在统一的工况下测试,不能为了好看的数据牺牲其他性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先进驱动系统分会秘书长张彤,则对不同混动状态下的测试工况的选择、能量转换测算以及测试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当前多元化动力模式下,发动机单体的最高热效率不能完全代表混动技术水平,应该按照动力总成能效进行评价。”同济大学教授韩志玉表示。
“我们希望行业内能停止指标内卷,减轻研发团队在热效率领域的竞争压力,在报道企业发动机热效率刷新的同时,应披露技术进步的路径和效果,把指标竞争改为技术竞争,推动动力技术的健康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许敏表示,当前动力总成是多元化的,HEV、PHEV、REV等多种路线并行,应该制定一整套完整的测试方法和标准覆盖各种构型、各种模式、各种场景。
在多元化动力技术路线的时代,汽车动力系统的综合能量转化效率更能反映汽车产品整体的能效,也是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
赛力斯集团动力BU总裁凌青海、埃科泰克动力总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福、长城汽车动力院副院长段景辉均认为,热效率认证不仅应该统一测试边界条件,更应考虑量产状态下的数据。
Aurobay 极光湾技术规划部部长刘国庆、东风研发总院乘用车动力研发总监赵宁建议,热效率数据采用能效等级划分,避免企业无序内卷。
“十年前发动机的技术指标从升功率转到热效率,现在热效率已经成为企业非常看重的汽车动力指标技术,也是用户购车的重要参考因素。”丰田中国环境能源技术战略部室长殷蕾认为,当前多元化动力模式盛行,成为热效率测试方法修正优化的契机。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丰田也建议相关数据的检测最好在量产状态下取得。
中汽中心工程院副总经理张志国表示,此次闭门会聚焦行业关注问题,专家们也提出了很多中肯有益的建议,中汽中心工程院将综合与会各方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当前的测试方法,让消费者能真实感受到动力系统效率这一指标带来的实惠。
“热效率是评价发动机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行业出现的乱象实际也是行业内卷的一种体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解决。”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说。
会议最后与会各方表示,应由中汽中心工程院牵头,联合“中国心”专家,与汽车企业共同探讨、研究并制定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测量标准。汽车与运动杂志社总编辑杨建军也表示,会后将综合各方意见反馈,继续推进后续工作。“明年正好是‘中国心’20年,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平台上继续为推动行业发展做出贡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