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楼狄明:氢发动机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响应我国“双碳”战略目标,进一步推动能源与动力“政、产、学、研”等核心单位的学术和技术交流,日前,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5年度品牌学术活动“交通能源与零碳动力大会”在潍坊举行。
会议期间,氢能技术——氢发动机凭借其低成本、高功率输出、兼容传统发动机上下游产业链等特性备受大家关注。目前氢发动机发展现状如何?未来趋势怎样?针对氢发动机产业化进展及瓶颈等问题,《中国汽车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院长楼狄明。
氢发动机技术备受关注
楼狄明表示,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汽车行业正加速推进减碳、脱碳进程。长期来看,电动化无疑是商用车行业达成“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但中短期内,内燃机在道路交通运输领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背景下,传统车企和内燃机企业纷纷踏上转型升级之路,探索内燃机燃料多元化技术路径,致力于将内燃机技术推向低碳、清洁的新高度。
其中,氢内燃机既能满足减排要求,又能在最终成本上做到与传统内燃机接近,技术实现难度更低,成本投入更为可控,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更重要的是,氢气能源潜力无限,氢内燃机在燃烧过程中主要生成水蒸气,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排放。
在楼狄明看来,发展氢发动汽车可大幅扩充用氢场景,拉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国家氢能战略实施,因而成为备受行业关注的未来趋势。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氢发动机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楼狄明说。
加强核心技术及零部件攻关
当前,国内外头部企业的氢发动机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并相继推出了多款产品。
据介绍,MAN、康明斯、玉柴、潍柴等企业都在加大氢发动机的产品研发和投入,氢发动机基本都已完成原型机、试验车开发,逐步迈向示范应用、规模投放运营阶段。
楼狄明表示,在成本构成上,氢发动机的优势更为直观。其核心结构承袭了经过百余年工业锤炼的内燃机平台,主要部件如缸体、曲轴、连杆等均可复用现有成熟产业链条,无需依赖铂族贵金属催化剂。核心动力总成的成本优势,为整车的规模化普及扫除了关键障碍。
在应用场景层面,氢内燃机以其可靠、强劲、耐候性强的特性,在特定领域展现出难以替代的优势。比如在长途重载运输领域,氢发动机凭借其与传统柴油机近似的动力输出特性和长续航能力,成为深度脱碳的可行方案。
特别是氢发动机的战略价值,更在于其对传统内燃机庞大产业生态的激活与赋能。据介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内燃机制造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强大的研发体系、成熟的生产工艺和遍布全球的售后服务网络。而氢发动机无需颠覆、重构产业格局,其发展本质是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跃升,在现有的生产线经过适应性改造即可投入氢发动机生产,成熟的供应链保障了稳定交付能力,庞大的维保体系则为终端用户提供了坚实后盾。
虽然最近几年国内外氢发动机发展方兴未艾,但未来整个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看到有利的驱动性因素,也要重视当前整个行业面临的约束性问题,特别是在政策、标准、技术等方面做好全面准备。
“展望未来,氢发动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相关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方面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升,避免“卡脖子”难题再次发生。”楼狄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