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安庆衡:不惧“内卷”,有序竞争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汽车行业,但无疑给行业发出了警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内卷”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关注的话题。不少专家呼吁要纠正“内卷”的不正之风,给汽车产业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为此,笔者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如何定义和认识“内卷”
“内卷”是指一种社会经济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更高级模式时出现的现象,“内卷”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
规避产业“内卷”,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重视的问题。恶性“内卷”不但与政府倡导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背道而驰,而且也不利于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重构的历史性时刻,行业企业纷纷将这几年称作是“淘汰赛”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进入2024年以来,“内卷”的激烈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过度价格战、舆论战等产业“内卷”行为大大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削弱了企业盈利能力,导致一些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不足,长期陷于低水平重复的“内卷化”陷阱。
二、“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具体体现
一是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内斗,大打价格战,呈现为全行业利润微薄或整体极为负面的国际形象。
二是企业扎堆进入、跟风重复,呈现为大量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
三是地方政府相互攀比、盲目投资,呈现为“高端产业低端化”的普遍趋向。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驱动下,项目“烂尾”、产能过剩风险剧增。
四是网络“水军”盛行,有组织的、针对具体企业和个人的恶意诋毁行为经常可见。
三、汽车产业“内卷”的主要成因
汽车行业的“内卷”来得很快,不少企业准备不足,不知如何更好地应对,细思“内卷”的成因很有必要。
其一,创新水平不足是产业“内卷化”的技术成因。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知识产权等保护不到位,导致部分企业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差别化的竞争力。一些企业缺乏能力实施差异化竞争发展策略,对供应商的技术方案缺乏掌控和指导能力,只能选择同质化较高的产品方案,造成除了车辆造型有所区别外,关键性能指标和零部件相差无几。由于行业总体上欠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与拳头产品,大多数企业只能困守在产业链低端环节。
其二,地方政府盲目投资是产业“内卷化”的政治成因。新能源汽车作为各地招商引资的首选,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扎堆盲目发展的问题。
其三,不良营商环境是产业“内卷化”的社会成因。行业治理体系不健全导致有的企业无序竞争甚至违法经营,造成产业发展“内卷化”现象。
其四,车企去库存压力叠加地方政策补贴,催化“内卷”加剧。2023年3月开始的武汉购车补贴活动,开启了行业价格战。进入2024年以来,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居高不下,汽车流通行业处于不景气区间。多数车企为了尽快去库存,加大降价力度,也加剧了行业“内卷”。
其五,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协调能力不足,是产业“内卷化”的组织成因。面对网络“水军”泛滥,虽然政府相关部门曾一度发声,但监管却没有及时跟进;面对价格“内卷”行为,虽然行业协会多次呼吁,但效果微乎其微。显然,光靠倡议和企业自律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四、主要车企对“内卷”态度不一
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车企高管在各种论坛和会议上纷纷表明各自对“内卷”的态度。
有的企业老总不赞成“内卷”。比如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表示,“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要有长期主义战略,而不是仅着眼于眼前的‘卷’”。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也有企业负责人对“内卷”持肯定态度。比如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认为,“卷”是“良币驱逐劣币”正常过程,是让行业快速回归良性竞争的最好方式;“卷”本身就意味着追求卓越,会“卷”出中国品牌的新高度,会“卷”出用户利益最大化,为用户真正创造价值。比亚迪总裁兼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卷”的本质是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产生繁荣;“卷”是自然规律,只有积极拥抱、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在竞争中走出来。
由此可见,各大企业高管都很关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但对待“内卷”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肯定“内卷”,实际是肯定合理“内卷”、有序竞争,肯定“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常过程;反对“内卷”,则是反对恶性竞争,反对简单粗暴的价格战。不可否认,很多企业高管都受到“内卷”的影响,不能集中精力考虑和处理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实际上也会制约企业发展。
五、如何看待汽车行业“内卷”
1.做好直面“内卷”的充分准备。
笔者认为,行业要不惧“内卷”,因为“内卷”既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现在的特有现象,也是产业急剧发展过程中先扩张、再收缩、再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布局,如今东南亚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很欢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新能源汽车不断侵蚀燃油车的份额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由于拥抱新能源变革的速度和能力不同,中国车企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一方面,较早发力新能源汽车、转型快并且成功的企业对传统车企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兼并重组也越发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家企业都想占据一席之地,不可能不“内卷”。
“内卷”是残酷的,对传统燃油车企业来说是如此,对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是如此,前些年如火如荼诞生的300余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现在也就剩下10来家,就是“卷”的结果。
2.合理“内卷”,避免恶性竞争和非法竞争。
“卷”可以被认为是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应该建立在有序竞争的基础上,而不是恶性竞争和非法竞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曾表示,“卷”应该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笔者认同这种说法,只有依法良性竞争的“卷”、合法合规健康的“卷”,才有利于“良币驱逐劣币”和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卷”的方向也应该是“卷”技术、“卷”创新、“卷”服务。实际上,健康的“卷”是有效的,没有技术实力的企业、没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把握不了市场需求的企业、创新精神不够的企业在“内卷”中被淘汰是正常现象。
3.“内卷”使企业盈利问题变得越发突出。
不计后果的降价“内卷”现象,必须改变。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并借鉴比亚迪、特斯拉、理想汽车这些已盈利的新能源车企的经验和做法,需要研究新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创新,把新能源汽车领域普遍亏损的局面扭转过来。只有这样,行业发展才有希望。如果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经营状态,是不可能持久发展的。
4.企业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坦诚相见,尽量减少公开指责。
总的来说,“内卷”还是属于竞争的表现形式,当下想完全消除“内卷”是不可能的。但把“内卷”的起因归结到某一家企业,以反对“内卷”的名义把批评的矛头对准某家企业;或者因为“内卷”,企业之间产生对立则不可取。行业企业应该共同努力,解决恶性“内卷”。只要合理合规,不是恶意竞争,不是恶意诋毁,应该坦诚面对。
业内人士都很关注“内卷”究竟何时才能结束,也都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在笔者看来,当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趋于稳定,也就是油车和电车的发展基本取得平衡;新能源汽车行业大部分企业开始盈利;汽车行业的调整重组告一段落以后,“内卷”就基本上能停下来,一味着急也不行。可喜的是,目前“内卷”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想让其结束,估计需要两年时间。
六、应对产业“内卷”的建议
1.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的低端“内卷”。
加大创新发展的力度,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坚持以创新为根本衡量标准,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投入,强化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2.推动构建良性竞争的产业环境。
加快建立行业合理竞争的治理规则和治理体系;及时出台监管规则,逐步推进相关立法,规范产业有序发展,对于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技术法规的行为应坚决处理,不应含糊。针对有组织的、针对具体企业和个人的恶意诋毁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
3.高度重视关键核心技术短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取得初步优势,但核心领域仍受掣肘,未来3~5年,补短板、锻长板,打造安全、韧性、绿色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必要之战,也是车企应该努力的方向。
4.“双碳”目标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低碳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低碳技术将成为重塑汽车供应链的重要方向,行业企业应该把低碳转型作为竞争的方向。
5.坚持长期主义的“出海”战略。
通常,自主品牌销量中海外占比30%以上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借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攻势,正在大力推进汽车强国建设,鼓励和保障新能源汽车“出海”已成为国家坚定支持的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应珍惜多年发展来之不易的成果,更公平、理性地竞争,塑造中国汽车良好的品牌形象。
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迭代优化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为建设汽车强国共同努力。
(作者安庆衡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